close

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,患者最怕遇到感染。一位六十多歲男性兩、三年前動過人工關節置換術,有一天他感覺動過手術的膝蓋有點不太舒服,就自行購買狗皮膏藥貼在膝蓋處,沒想到貼狗皮膏藥的地方出現藥布疹,最後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,細菌入侵人工關節周邊組織,患部發炎、潰爛,醫師只好開刀清創,並取出舊人工關節,再換一組新的。



署立雙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翁佩韋表示,不一定皮膚表面有傷口才會造成感染,像感染性肺炎、結核菌等也可能進入血液當中,形成「菌血症」,細菌順著血流到達人工關節處,容易藏匿其中,導致周邊組織發炎,治療上非常棘手。

國外醫學報告指出,牙周病或口腔疾病患者若曾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,口腔細菌容易進入血液,侵襲人工關節周遭組織,因此接受過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若要拔牙,或治療口腔疾病,一定要先告知牙科醫師曾動過人工關節置換術,醫師可讓患者在治療前先服用抗生素,防止口腔細菌跑到人工關節部位,引起感染。

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骨科何為斌主任提醒,不只口腔細菌可能波及人工關節周邊組織,像尿道感染也容易發生這種問題,患者要格外注意。

美國麻州骨科醫師強納森‧克勞特(JonathanCluett.)在「About.com」網站中指出,當身體受細菌入侵,免疫系統會快速反應,攻擊、殲滅感染細菌。不過人工關節等外來物卻會讓感染細菌持續流竄,人體免疫系統無法對付躲在人工關節裡的細菌,而這些細菌很容易坐大,引起嚴重病變,置之不理,問題會更加惡化。人工關節一旦變為細菌巢穴,身體很可能出現各種系統病變。

若細菌進入人工關節,就算使用最好的抗生素,治療效果往往大受限制,最後常需要移除人工關節,才能徹底解決感染問題。人工關節受到感染時,可能出現鬆脫,患者會有疼痛感覺。根據英國外科教學網站資料顯示,當患者出現傷口時,可能會產生急性感染,傷口甚至不斷化膿、流膿,患者面臨慢性感染威脅時,也可能毫無感覺。有時要診斷慢性感染並不容易。

醫師進行診斷時,可能安排微生物培養測試、測量發炎指標,或讓患者接受一般X光檢查、骨骼掃描等,醫師也會詢問患者病史、觀察臨床症狀。醫師檢驗細菌時,細菌抽樣來源為關節附近的體液。若非得進行關節修復手術,必須開刀移除人工關節,手術併發症包括骨質大量流失、植體周邊骨折,以及反覆感染等。

強納森‧克勞特醫師提醒,有些危險因子會增加人工關節感染風險,如免疫系統缺陷,或服用抑制免疫藥物的病患都得當心細菌入侵。另外,像糖尿病患者、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、肥胖的人也都是感染高風險群。

文章來源: 台灣新生報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醫美產業報導 的頭像
    醫美產業報導

    醫美產業報導

    醫美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